严格意义上讲是看到了:校准只在实施时有效。然而:在实践中,更经常提出的问题是,实际上应该多长时间进行一次重新校准。一般来说,操作者负责确定校准间隔时间。如果有重新校准的内部规范,例如在质量管理手册中,那么这些规范将是重新校准时间表的官方来源。对于某些应用,这种规格也可能存在于一般标准中(例如,ISO 376用于测力仪器或车辆废气排放认证)。对于那些对精确已知的测量特性要求最高的测量,必须注意的是,校准只能在实施时做出有效的声明。因此,需要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每次重要的测量前后都必须实施校准。这种高要求的应用的例子是在DakkS校准设备认证的框架内的测量,或在根据废气规定的机动车认证框架内的测量。
如果在工业实践中遵循更务实的观点,正如ISO 10012中明确建议的那样,当然更明智的做法是允许更多的测量次数或两次校准之间的特定时间间隔。如果在校准过程中测得的偏差与之前的校准相比,位于计量要求范围内,那么用测量设备获得的测量结果是合理的。然而,如果偏差较大,那么问题是测量是否只在有限范围内有意义,是否应该重复测量。因此,关于校准间隔时间的决定必须考虑到 成本有多高,一方面是更频繁的校准(包括时间损失),另一方面是可能没有价值的测量结果、重新测量、召回行动等等。
这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测量特性的 变化概率,这可能会导致一次校准和下一次校准之间的校准结果出现重大偏差。从质量上看,很容易确定某些条件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校准,例如,如高操作小时值(轮班操作)、极端温度条件、传感器的长期交替负荷操作、灰尘和湿气。然而,要在制造商数据的帮助下产生关于所使用的测量设备的定量声明,将需要每种类型的传感器或测量电子装置的综合统计数据,而这通常是无法得到的。通过持续跟踪校准结果,操作者可以获得一个非常好的想法,即他使用的设备在有效的操作条件下的长期行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测量放大器被用在测试台上,工作条件很艰苦,成本很高,而测量结果在后期被证明是不可信的,那么在6个月甚至3个月后实施重新校准可能是明智的。然而,如果在第一次或第二次重新校准后,很明显测量特性保持稳定,那么测量放大器也很可能保持稳定,这样就可以决定延长校准间隔时间了。这种确定在哪些条件下可以延长校准间隔的程序应该是质量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而且,它至少也应该同样处理校准间隔的缩短,例如,由于磨损或漂移行为。
几个已校准的测试仪器之间的比较测量是调整校准间隔的另一个决策帮助,例如,如果一个测试实验室使用几个力传感器,并且手头有比较测量所需的设备。这种比较可以表明,在个别情况下,最初可能计算得相当慷慨的校准区间是否应该缩短。操作条件的重要性自然意味着,在测量工具受到超出预期用途的压力的所有情况下,都应进行重新校准。这些范围从更大的过载、摔倒、极端温度条件到为维修目的而对设备进行干预。
This will bring together HBM, Brüel & Kjær, nCode, ReliaSoft, and Discom brands, helping you innovate faster for a cleaner, healthier, and more productive world.
This will bring together HBM, Brüel & Kjær, nCode, ReliaSoft, and Discom brands, helping you innovate faster for a cleaner, healthier, and more productive world.
This will bring together HBM, Brüel & Kjær, nCode, ReliaSoft, and Discom brands, helping you innovate faster for a cleaner, healthier, and more productive world.